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0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美国的故事 – “响彻世界的枪声”: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美国的故事 – “响彻世界的枪声”: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1:14 0:00

在美国即将迎来建国250周年之际,白宫与希尔斯代尔学院以及教育部合作制作了一系列视频,讲述美国的故事。下面是本系列视频的第二集:“响彻世界的枪声”: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你好!我是威尔弗里德·麦克莱,我在希尔斯代尔学院教授历史。

我今天的任务是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是如何开始的。 它始于英国正规军与美国民兵在新英格兰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两镇爆发的激烈冲突,那是在1775年4月19日,距今整整250年前。

来自英国的命令送到了马萨诸塞总督托马斯·盖奇将军的手中,指示他采取强硬措施,制止日益扩大的叛乱,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仔细斟酌之后,盖奇决定率领700名身穿红色军装的英军士兵行军前往波士顿以西约20英里的小镇康科德,在那里,他们将夺取爱国者武装建立的一个民兵补给站。

这种补给站的设立表明这场冲突中的爱国者一方已在相当程度上组织起来,而且正在为冲突做准备。他们并非一群乌合之众。远非如此。他们知道盖奇正在酝酿某种行动,不过他们不知道行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直到行动真正开始后才知晓。他们明白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必须等待,确保是英国人先开第一枪,这样爱国者才能占据道义制高点。塞缪尔·亚当斯早在1775年3月就曾说过:“置敌于不义,使其永无翻身之地。” 这在政治和战争中都是一句至理名言,事实也确实如此。

历史学家大卫·哈克特·费舍尔曾说过,盖奇的行动能否成功,取决于保守秘密、出其不意以及情报可靠。盖奇必须直击这场叛乱运动的核心,对它进行干净利落的打击,使其瘫痪,而且最好是尽量少流血。

但事与愿违。对英国人来说,这反而是一场灾难。在很多方面,列克星顿和康科德战役的结果为爱国者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公关胜利,坚定地置敌于不义,使其永无翻身之地。

通往康科德的道路上有座城镇,名为列克星敦,但它并不是盖奇部队针对的目标。然而,当英军在拂晓时分抵达那里时,他们在镇公地上遇到了大约70名快捷民兵,这些人在晨雾中集结在那里。这些人之所以在那里,是因为保罗·里维尔著名的“午夜骑行”提前发出了警报。他是多达60名信使之一,这些信使是他协助组织的,负责向分散在该地区的民兵通报:英军正规部队正从波士顿出发,在剑桥渡过了查尔斯河,正在向西前往康科德。

他们来到列克星敦后遭遇了一场尴尬的对峙。在双方互相嘲讽、叫喊和争吵之后,爱国者民兵看起来开始撤退。这时,有人开了一枪。没有人知道是谁开的枪,这声枪响导致英军向集结在这里的爱国者民兵开火,造成八人死亡。与其说这是一场激烈大战,不如说是一场小摩擦,但双方都流了血,而且爱国者民兵一方还有人死亡。

这场被称为“列克星敦大屠杀”的事件迅速传遍了整个乡村。随后,英军继续前往康科德。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半空的仓库,因为爱国者民兵事先得到出色的情报,表明针对康科德的行动即将到来,他们清走了大部分武器、装备和弹药,剩余的全被烧毁把剩下的付之一炬。

正规军遭遇了从顽强抵抗,从乡村涌入的民兵集结起来,与相当机械的英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正规军遭遇了从乡间涌来的民兵部队的顽强抵抗,这些民兵英勇顽强地与相当机械化的英军作战
在康科德北桥的战斗中,英军损失了14人。惊恐万分的正规军掉头逃命,违反军纪,不服从军官命令,而且抛弃了伤员。真是丢人现眼。

英军开始撤退回波士顿,一路上都遇到了致命的火力——血腥的狙击手火力。他们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且在每一步行动中都被对方巧妙压制。最终,他们步履蹒跚、狼狈不堪地撤回波士顿,损失的人员是美军方的三倍。就这样,战争开始了。

但接下来我想就历史记忆说几句,因为毕竟,这正是我们在这里的原因——铭记我们自身的过去,并通过铭记而收获价值。那么,为什么这样做如此重要?我们今天之所以记住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写于1860年的一首诗。这首诗叫做《保罗·里维尔骑马来》。过去,美国每个学龄儿童都会背诵这首诗。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听,孩子们,你们会听到,

保罗‧里维尔夜半骑马来,

75年4月18日:现在活着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记住这个著名的日子和年代。

这真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诗。你会发现它有一个节奏。它有鼓声的节奏。听,孩子们,你们会听到保罗·里维尔夜半骑马来。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但朗费罗为什么要把这首诗写给孩子们呢?孩子们肯定不是他唯一考虑的受众。甚至可能不是他考虑的主要受众。不是的,但他在暗示某种东西。他在暗示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珍贵的记忆,一种需要保存、需要代代相传以免丢失的记忆。

这里的记忆是保罗·里维尔及其英雄事迹。诚然,这首诗并未完全准确地展现当时发生的事件。对于那段历史,我建议你参考大卫·哈克特·菲舍尔或其他研究过该领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

但这首诗所传达的是另一种东西。它传达了那些事件最本质的精神意义,以及它们留给我们的遗产——一种我们能够、应该、也必须认同并继承的意义。而且,它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传达了这种意义。

这首诗创作于1860年,正值我们国家面临最大的危机和考验——美国内战——之际。朗费罗呼吁我们回顾过去,正如亚伯拉罕·林肯在就任总统时敦促美国人留意记忆的神秘旋律,铭记1776年的精神和他们的英勇先辈一样。因此,朗费罗提醒他们记住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一位英雄,那是在国家进入巨大的考验、巨大的革命危机的当口。

这首诗也以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预言作为结尾,它同样也与我们当下的处境相呼应。

让我以此作为结束:

因为过去的夜风载着这个词,

经历过我们的全部历史直至最后时辰,

在黑暗中,在危险时,在需要时,

人们就醒来倾听那骏马匆匆的马蹄声

和保罗‧里维尔夜半的报信。

如果朗费罗是对的,那么,列克星敦与康科德的壮举所体现的美国人民性格中持久不变的精神品质将会继续显现,——只要我们有意愿唤起那些记忆,有能力以光明回应黑暗,以精力和决心面对危险,并牢记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人曾经做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前人所为,后人亦能为之。

谢谢大家!

评论区

XS
SM
MD
LG